English
?

以嚴格的哲學思維,來處理藝術問題

2016-12-23 12:46 來源:光明網(wǎng)-文藝評論頻道  我有話說
2016-12-23 12:46:01來源:光明網(wǎng)-文藝評論頻道作者:責任編輯:劉冰雅

  陳劍瀾(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):

以嚴格的哲學思維,來處理藝術問題

  趙汀陽教授的發(fā)言,讓人受益匪淺。這個發(fā)言,涉及范圍很廣,而且層次很深,以一種嚴格的哲學思維,來處理藝術問題。他的基本思路,我概括下來,其實很簡單:首先,提出了一個本源性的藝術概念;其次,對本源性的藝術概念做了一些展開性的解說;最后,把現(xiàn)代以降的藝術運動分為兩次,當作對于本源性的藝術概念的不斷背離,或者偏離。沿著他這個思路,我談幾點:

  第一,本源性的藝術概念,跟我們現(xiàn)在熟悉的現(xiàn)代藝術概念不同,讓人耳目一新。他從禮樂文化出發(fā),概括出道德與藝術處于未分、互通的狀態(tài),認為藝術的本意是人對事物用敬。一旦我們以誠敬的態(tài)度對待萬物,萬物便得以顯現(xiàn)其固有靈性?!帮@靈”“靈神相會”,他用這些詞很節(jié)制,避免使用當代西方的一些概念,但無意中還是點到了。他試圖借助海德格爾后期的哲學,來為傳統(tǒng)禮樂中間的本源性的藝術概念提供一種形而上學的基礎。在海德格爾那兒,這個基礎是什么?就是重新把藝術與真理問題聯(lián)系起來,“藝術的最高境界是天地人神的同時在場?!边@四者,有時翻譯成“四根”,有時翻譯成“四合”,有時翻譯成“四方”,但我覺得陳嘉映翻譯得最好,翻譯成“四大”,靈感來源于老子。其實海德格爾那點玄妙,是把這些變成西洋特有的語言說出來的。

  第二,自律的藝術。趙汀陽教授似乎是把從康德以來的形式主義美學(或者說自律美學)到“為藝術而藝術”運動當作現(xiàn)代藝術對于本源性的藝術概念的第一次偏離。審美自律和藝術自律是現(xiàn)代社會根深蒂固的觀念。什么叫自律,什么叫審美自律,什么叫藝術自律?并不是很明了。審美是無利害的愉悅,這是自律最重要的一個方面,但還不是全部。康德在《判斷力批判》的導言中間,把人的能力分為三種:一種是認識能力,知性;一種是道德能力,理性;一種是判斷力,愉悅與否的能力。三者分別著自然、自由和藝術。我認為在這個意義上,康德把藝術自律論在哲學根基上提了出來。在康德的意義上,自律有兩層含義。第一,這三種能力、三種活動各自遵循自己的原則;第二,這三者不能從更高的原則推導下來。這是現(xiàn)代社會根深蒂固的藝術自律觀念。至于康德說到的審美無利害、無目的的合目的性、無概念的普遍性等,都是在解說這個自律時的具體環(huán)節(jié)。趙汀陽教授提到,康德由此導致的實際上是一種形式主義美學,我覺得是對的。康德的美學有形式主義的一面,但他的第三批判還有更復雜的原理。而自席勒到德國浪漫派的審美主義傳統(tǒng),把審美作為一種形而上學來對待。這樣一種哲學路線,重建了一種形式主義之外的精神性的維度。整個審美主義,將藝術和審美活動作為解決現(xiàn)代問題的最后一個依據(jù)。

  第三,參與式藝術。趙汀陽教授認為,現(xiàn)代以降藝術概念的兩次根本性的變革,都以不同方式背棄了藝術的本意。這個概括非常精準。而且第二次背離,不僅是背離本源式的藝術概念,而且是對現(xiàn)代自律藝術的一次徹底放棄。在當前的藝術批評、藝術史研究中,把從杜尚、博伊斯一直到當代的許多藝術,稱為參與式藝術,或者嚴格來講,叫社會參與藝術,這是我近些年比較關注的。馬克思說過一句著名的話,“哲學家只是以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,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?!焙5赂駹栐谝淮窝杏懓鄬iT討論過,引用了馬克思這段話,然后反問道:“難道我們對于世界的每一次解釋,不是已經(jīng)在改變世界了嗎?”我認為這兩條道路在現(xiàn)代藝術中,留下了持久的痕跡。參與式藝術認為,藝術和生活、審美和現(xiàn)實本身都是未完成的,兩者只有結(jié)合在一起,才能實現(xiàn)自身的本質(zhì)。藝術要展現(xiàn)自身的本質(zhì),就必須投入到日常生活。而日常生活在這個過程中,又被重塑。它是這樣一個雙向的、開放的、永遠未完成的過程。

 ?。ü饷骶W(wǎng)記者李姝昱采訪整理)

[責任編輯:劉冰雅]
?

手機光明網(wǎng)

光明網(wǎng)版權所有

光明日報社概況 | 關于光明網(wǎng) | 報網(wǎng)動態(tài) | 聯(lián)系我們 | 法律聲明 | 光明網(wǎng)郵箱 | 網(wǎng)站地圖

光明網(wǎng)版權所有